资料简介
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
第1课 孔子与老子
1.《孔子家语·观思》中记载:“汝以民为饿也,何不白于君,发仓廪以赈之?而私以尔食馈之,是汝明君之无惠,而见己之德美矣。”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
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“仁”的思想
A.②③④
B.①②③
C.③④
D.①④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材料表明孔子主张政府组织救济,反对个人实施救助,既体现了“仁”的思想,也表明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,担心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,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,②③④正确,即A项正确。①与材料意思不符,B、D项排除。C项包含于A项之中,排除。
?
2.孔子认为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这体现了孔子
A.要求贵族之间互相爱护
B.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
C.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自由
D.强调统治者要顺应自然
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。题中材料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,不要强加于别人。A项的说法过于片面化,排除;材料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,B项正确;C项是庄子的观点,排除;D项是老子的思想,排除。
?
3.孔子的教学内容,可称之为“六艺”。其中“礼”谓天地阴阳之秩序,“乐”谓取得和谐。后人学者曾评论:在孔子的哲学中,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。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
A.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
B.注重维护等级制度
C.主张严格遵守礼法
D.教学与音乐相结合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。由题干材料中礼乐的含义及“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”可知,道德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,也即孔子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,故正确答案为A 项。B、C、D三项不是材料信息强调的重点。
?
4.面对乱世,孔子周游列...[来自e网通客户端]